现代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要大视野,需要广泛的合作,包括校企合作和国内外校际合作。 br校企合作是解决高校教育理论和实践联系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为此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特别是针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 br1906 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推出一项新的教育计划: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中,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 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者企业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这种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当时被称为“合作教育”。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美国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教育项目的院校已经有千余所,参加这种“合作教育”的大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已经达到五万多家。美国高校“合作教育”的专业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开发、科学技术和工程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商学、医疗卫生学、人文科学和应用科学,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等,合作非常密切、有效。 br美国高校里的合作教育项目,形式和学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学制有五年制、四年制、两年制,时间长短不一。合作教育把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教育推向社会,实现了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参与办学的双向参与。学生参加与专业对口的实际工作,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搞清理论概念,检验知识的准确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实际工作过程是学生培养工作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对社会适应性的过程。 br德国高校有着悠久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工科大学就成功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的统一,把理论学习、工作经验与现场实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德国应用学科和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实行“双元制”。学校和企业分别为“一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产学研合作教育贯彻于应用型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br德国合作教育的特色: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招生服务于企业,绝大多数教师来源于企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实习实训仪器设备来自企业,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保质保量的企业实习,企业和学校联合考试,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科研与企业合作并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需要的学生就业。 br这些先进教育模式,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应用学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可资借鉴的教育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开始试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取得了实践经验,效果显著。 br同时,为了落实培养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更进一步扩大教育视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开展了国内外校际合作,探讨和实施了国内外校际合作模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新的成果。 br本书是在这些背景下撰写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上位模式,它还要靠其下位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来实施,因此本书还讨论了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 br本书由李晓慧、王文博和罗家莉编著。参加编写的还有席阳、姚雪迎、张颖、张迎迎、李瑞霞、张弘。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借本书出版之际,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