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图书设计得缤纷亮丽,看似无限风光。然而设计界一批有识之士,对“书籍设计”的现状,纷纷提出了质疑。问题出在哪里? 这与目前书籍设计的现状和书籍设计的原意越来越远,甚至走向了反面有极大关系。大体而言,有如下几种状况堪忧: 1,抄袭之风盛行; 2,不同行业的不同出版物,设计上的雷同; 3,包装过度,文题分离; 4,片面追求“创新”。 说堪忧,是否危言耸听,我想那一片质疑之声能给出一些答案。如有专家提出:“临摹不是不好,但不值得提倡。”其明白无误地提出,临摹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设计师“创作”的手段。近些年来,抄袭现象不仅时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如果你留心对比一下,便会发现,目前出版物中有一定数量的书籍设计明显保留着别人作品的痕迹,有些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就连国内外最著名的设计家的作品,也有人敢堂而皇之地变成自己的作品。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旦有设计家在表现技法、材料等方面有所突破,设计出凸显新意的作品,随后就有类似的作品蜂拥而出,也不管书籍内容是否合适。这种“跟风”实质上是抄袭。对于这种现象,装帧界的智者视之为耻辱。但由于国内版权意识的粗放和学术批评的不健全,这种恶习始终没有得到遏止,甚至连警示也不多见。而行外,包括广大编审人员,由于对设计不熟悉,一般不去干预,有时还主动要求设计成某书样子,无形中,这种风气日渐盛行。再者,我们在关注书籍设计从简单的书籍装帧走向由表及里的整体设计的同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包装过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做书亦然。不过,过度泛滥、愈演愈烈的图书装帧设计不能喧宾夺主。过分包装本来就是一种心虚的表现。试想,一本小说可以设计得美轮美奂,结果读起来却味同嚼蜡,果真如此,“最美的书”的荣誉又值几何?充当花瓶的“美书”越少越好。按理说,除了一些经典图书的收藏版,日常销售的书,没有多大必要进行“过度包装”。图书设计,若纯粹从设计者或出版商个人喜好出发,不必要地增加读者购买的阅读成本,甚至还会导致滞销的现象;另外,一些设计者一味追求“创新”,以为新、奇、怪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不但没有增强阅读的便利,还为读者增添了麻烦。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静说:“一部传统文学作品,非要穿上盗墓小说的外衣。有些关于文物古迹的书,设计得看上去像是摇滚乐的。让人无从考虑购买。”还有些设计者,在设计中字距比行距还要宽,给人视觉上形成“竖排”的错觉。设计者不但不考虑读者阅读习惯,还沾沾自喜,沉浸在自我中。甚或有些版面排的,读者看完上段文字,就找不到下段文字在哪儿。实际上,设计太前卫,读者接受不了,这是出版资源的一种变相浪费。 中国已经连续三年在莱比锡书展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称号。按理说应该高兴才对。然而据报道,最近六年来,国人图书阅读量持续走低。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相比,真是相形见绌。细细想来,与其欢呼我国图书装帧行业蝉联“最美的书”称号,不如反思我们究竟能提供世人多少“最好的书”! 抄袭、同质化、过度讲究包装、奇怪的“创新”,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出,在我国出版界市场化以后,整体比较浮躁。大多设计者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或是做些没有意义的装饰和图形。并不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 编著者
|